1986年,邓小平主持刘伯承追悼会,看到治丧委员会名单勃然大怒

2022-01-21 20:32:00

https://www.ou-b.com/edu/gqxcpzz

1986年10月7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刘伯承走完了艰难的人生旅程,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94岁。

邓小平突闻老友离世的噩耗,悲痛欲绝,第v一时间带着家人赶到灵堂吊唁,他望着刘帅的遗照,忍不住潸然泪下。

早在1975年,刘伯承的身体状况就已经非常不理想,他明白自己时日无多。

关于身后事,他希望自己离世之后,由邓小平一个人主持其追悼会。这个政治消息当时从北京传出后,不翼而飞,迅速传遍大江南北,而这实际上是对邓小平极大的政治支持。

1986年10月14日,党中央在北京为刘伯承举办了追悼会,邓小平坚决满足了老友的心愿,亲自主持追悼会。在追悼会即将开始前,工作人员拿出了一份治丧委员会名单交由邓小平和刘帅夫人汪荣华审核。

悲伤难抑的邓小平仔细看完名单后,勃然大怒,因为他发现名单上缺少了一个人的名字。

那么缺少的这个人究竟是谁呢?他和刘帅有着怎样的渊源呢?为何缺了他邓公如此生气呢?

刘伯承

名单上缺少的人名叫肖永银,他是刘伯承最喜欢的战将。

肖永银1917年出生于今河南新县肖家湾,5岁那年肖母因病离世,父亲带着他独自生活。1930年肖永银参加了红四方面军,成为了一名红小将。

土地革命时期,先后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和反“六路围攻”。

五次反围剿期间,由于博古、李德的错误指挥,导致红军损失惨重,1935年,红四方面军被迫放弃川陕根据地,向西北地区转移。

在转移途中,四方面军主力被国民党川军盯上,始终无法摆脱。

红四方面军第11师33团奉命在大岗山阻击敌人,为主力部队争取转移时间。

33团将士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英勇奋战,坚守阵地一个多星期,没有让敌人前进一步。

这天,敌人再次向我军阵地发起冲锋,此时33团已经弹尽粮绝,营连干部损失殆尽,团长张昌厚准备亲自上阵,与敌人做最后的殊死一搏。就在张昌厚整理装备之时,一个青涩的声音在他耳边响起:“团长,我带人上,我有信心打败敌人。”

说话的正是年仅18岁的肖永银。张昌厚对这个聪明伶俐又能吃苦的小伙子有印象,

但战场上生死悬于一线,他不能将胜利寄托在一个孩子身上,于是拍了拍肖永银的肩膀,继续整理装备。

肖永银明白团长的意思,他立正站直,斩钉截铁地说:团长,我要是打不赢敌人,你砍我的头。

肖永银立下军令状让张昌厚有些犹豫,战事紧张,来不及多加思忖,张昌厚决定让肖永银试试。得到团长的同意后,

肖永银迅速率领两个连的兵力对敌人实施了反冲锋,两方人马迎头撞在了一起,敌人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击打蒙了,慌忙后撤,肖永银率部乘胜追击,将敌人冲得七零八落。

肖永银

张昌厚从望远镜里看到这一幕,激动的猛锤前面的土地,他没想到这个年轻的小伙子打出了如此漂亮的一仗。

这是肖永银第一次在战场上崭露头角,不过他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在追击过程中,肖永银被敌人打了冷枪,子弹穿胸而过,肖永银当即倒地不起,最后是被战友抬着下战场的。

由于当时红军医疗条件落后,肖永银胸前背后两个枪眼只能简单的涂点白药,裹上纱布,军医担心进食会伤及内脏,一再嘱咐肖永银不能吃饭。

就这样,肖永银不吃不喝躺了三天,,所有人都觉得他活不下来了,但他的生命坚韧的就像野草一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第四天肖永银回过一口气,迎来了新生。

随后,肖永银在战友的帮助下,拖着重伤之躯,爬雪山、过草地,完成了艰苦卓绝的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就像是一次洗礼,活下来红军战士,后来都成长为我军的中坚力量,肖永银便是其中之一。

1937年,肖永银担任了警卫连排长,也就是在这一年,他与刘帅初相识。3月,他接受了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率领一支小分队护送徐向前和陈昌浩回陕北向中央汇报情况。

当时他们驻扎在祁连山,从那里到延安何止千里,而且时局动荡,一路上危险重重,想要平安抵达延安实在非常困难。

徐向前当时也有相同的考虑,出发三天后,他决定将小分队化整为零,分散前进。这样可以减少被敌人发现的风险,同时分散后各部也更容易在穷乡僻壤寻找到足够果腹的食物。

临分别前,徐向前交给肖永银一封亲笔信,指示他如果先行到达陕北,一定要把信交给中央。肖永银明白任务的重要性,他立正行了个军礼,

慨然道:“首长,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一定会将这封信交给党中央。”

语罢,肖永银和陈明义就带着信上路了,一路上他们小心谨慎,为了尽可能减少被敌人发现的风险,他们两人昼伏夜行。

即便如此,他们还是被敌人发现,在与敌人周旋过程中,陈明义负伤,两人勉强逃脱后,敌人随即展开了大搜捕。

还好,肖永银及时联系上了地下党成员吴建初,吴建初将他们藏在暗无天日的煤矿中,一直隐蔽了18天,才算躲过一劫。

徐向前

此时,肖永银和陈明义心急如焚,浪费了这么久的时间,何时才能到延安啊。为了弥补损失掉的时间,二人作了一个冒险的决定,穿越沙漠到民乐,再沿着长城往东走到延安。他们这个想法非常大胆,沙漠是极其危险的地方,

即便是现今社会,每年都有不少装备精良的背包客葬身大漠,更何况是当年,不过为了完成任务,他们宁可将生死置之度外,可见二人的革命信念是多么的坚定不移。

肖永银、陈明义准备好食物和淡水,设计好路线,在一个黄昏踏上了未知的旅程。沙漠白天气温太高,他们只能夜晚赶路。经过许久的长途跋涉,二人终于到达了长城。过了黄河后,离延安终于不远了。只是他们听当地百姓说,去延安的路上有土匪,就改道赶往援西军的驻地镇原县。

等他们终于到达镇原县时,已经是1937年7月中旬了,他们一共走了四个多月的路。

援西军的司令官正是刘伯承,当肖永银和陈明义衣衫褴褛站在他面前时,身经百战的刘伯承禁不住流下泪来,肖永银二人也深有感触泣不成声。

肖永银哽咽着摘下头上破旧的帽子,取得徐向前的亲笔信交给刘伯承,大声说道:“报告首长,这是徐、陈两位首长的信,请您转交中央。”

刘伯承接过浸透汗水的书信,紧紧地握住肖永银的双手,感动到无言。

此后,刘伯承就将肖永银留在了身边。抗日战争爆发后,刘伯承任129师师长,肖永银担任129师385旅十四团一营营长,后又升任团长。

在抗战期间,他率部与日寇酣战不休,参加了奇袭河北宁晋县、激战大杨庄、百团大战等战斗,屡立战功,深受刘伯承器重。1945年8月,肖永银升任太岳军区第八军分区副司令,率部收复了武陟、温县、修武、原武等地。

抗战

1947年6月底,中央命令刘、邓率部挺进大别山。

经过近两个月的长途奔袭,刘、邓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人,一举突破黄河天险,于8月25日下午抵达大别山北麓,此时,大军面临进入大别山的最后一道天险——淮河。

这天下午两点,刘伯承和邓小平冒雨赶到第六纵队第十八旅的驻地,见到了第十八旅旅长肖永银。刘伯承没有客套,直接问肖永银,今天晚上去打息县县城怎么样。

肖永银还是老样子,说话宛如刀削斧凿:“没问题。坚决完成任务。”是夜,肖永银率十八旅指战员快马加鞭赶到了息县县城和淮河大埠口渡口,

原以为必有一战,可谁知敌人早望风而逃,我军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息县县城和渡口。

现在摆在刘伯承和邓小平面前的问题就是如何渡过淮河。经过仔细勘察,刘伯承发现虽然这个时节淮河水涨落不定,但有些地方依然可以徒步涉水而过。

贵人自有天助,就当我军准备渡河时,淮河水位突然下降,我军安全涉水,抵达了对岸。更戏剧性的是,当敌军追击到淮河岸边时,淮河上游突降大雨,我军渡河第二天,淮河水位暴涨,对岸的国民党军,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我军挺进大别山。

千里挺进大别山

抗美援朝爆发后,十二军出战朝鲜,但诡异的是肖永银作为十二军副军长却没有收到通知。肖永银十分委屈就去找了刘伯承,刚见到老首长,他就大倒苦水:“首长,我跟着你这么久的时间,您也知道我,我哪一仗没打过,哪一场仗错过?但现在我却不能去朝鲜战场!”

刘伯承对这个爱将非常了解,他拍了拍肖永银的手,“放心,我不会让你受委屈的。”听了这话,

肖永银心里非常温暖,他知道刘伯承是明白他心意的。随后,刘伯承就在肖永银的请战书上批示了同意两个字。

刘伯承和肖永银的深厚感情绵延了几十年。1970年,刘伯承到南京军区视察,肖永银深夜去车站接他,两人见面后都很开心,在车上聊了许久。当夜,刘伯承住进了中山陵五号。

刘帅的到来,不仅是肖永银高兴,南京军区总司令许世友也很高兴。第二天,许世友亲自安排为刘伯承接风洗尘,还专程交代军区高级干部多去找刘帅聊天,排解他心中的不快。

不过,细心的许世友很快就看出,刘伯承并不喜欢接待其他人,只有和肖永银聊天时,才能真正开心。他就专程把肖永银叫来,嘱咐他多去看看刘帅,陪刘帅多聊聊天。

此后,肖永银更加频繁地出入中山陵五号,他还根据刘伯承的饮食喜好精心准备了镇江小菜和斑鸠。

刘伯承并没有在南京待太长时间,很快就返回北京,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这对几十年的上下级都没能再见。他们最后一次见面是在80年代末,那时候刘帅已经病重,不能起床。

当年叱咤风云的元帅已经变成了瘦弱的老人,只能虚弱地躺在病床上,靠输液维持生命。

肖永银脚步轻轻地来到刘伯承身边,坐在凳子上,握住刘伯承干瘦的手,哽咽着说:“刘帅,我来看你了,我是肖永银啊。”

刘伯承

刘帅吃力地眨了眨眼,表示自己听到了,他张了张嘴,却说不出话来,喉咙中只能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

肖永银再也控住不住情绪,泪流满面,在接下来的半小时里,他一直握住刘伯承的手舍不得放开。

最后出病房时,肖永银被一个护士拦住了:“首长,您就是肖永银啊?”

肖永银十分疑惑,“是我,我是肖永银,有什么事吗?”

“首长,是这样的,之前刘帅在睡梦中突然喊了一声“肖永银”,我们都好奇肖永银是谁,原来是您啊。”

肖永银没有回答护士的话,只是沉默良久,转身离开了,留给众人一个落寞的背影。

1986年10月7日,刘伯承逝世。邓小平得知噩耗后,痛哭失声。7天后,他强忍悲痛为自己的老战友主持了追悼会,

在追悼会开始前,他发现治丧委员会的名单上没有肖永银,十分生气。刘帅夫人汪荣华也发现了这件事,连忙通知了肖永银。

肖永银收到刘帅离世的消息,如坠冰窟,立刻乘飞机飞往北京,落地后直奔刘帅家中。

邓公

肖永银望着刘帅枯瘦的遗体,泪流满面,他对着自己的老首长三鞠躬,轻声说道:“刘帅。我是肖永银啊,我来看您了。”言毕,就扑到灵前大哭起来。

10月21日,刘帅的孩子按照父亲生前的遗愿,将他的骨灰抛洒在了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太行山、淮海、南京,以及他的故乡开县赵家场…。

上一篇:

下一篇:

关于我们

光年网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汇集美食文化、投资理财、房产家居、生活百科、综艺娱乐、教育科研、等多方面权威信息

版权信息

光年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可复制本站镜像,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邮件举报!